后期象征主義:出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20世紀20年代達到高潮,40年代漸近尾聲。后期象征主義多是一種理智的象征,在他們看來理智的象征才是真正的象征。廣泛采用象征、暗示、隱喻、聯想手法,詩作具有強烈的音樂性與視覺美感和神秘主義色彩。
表現主義:是一種滲透著現實和時代精神的文藝運動,他們倡導文藝干預生活,改造世界,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模仿或再現,而是創造和表現,主張不拘一格,博采眾長,以表現主觀為主導特征,常常采用象征、荒誕手法。
意識流小說:20世紀20至40年代初,意識流小說在英國形成并流行歐美各國。意識流作家把表現人的心理真實和意識的流動作為文學創作的主要任務。在具體創作手法上,意識流小說大量采用自由聯想、內心獨白、時序倒置等手法,表現人物多層次的意識活動。
存在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產生于法國,后流行歐美的文學流派,它以存在主義哲學為基礎,以文學形式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宣揚世界荒繆、人生痛苦。代表作家是薩特、加繆和波伏娃。
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出現于法國的一個文學流派。它在內容上表現世界不可理喻,人生荒誕不經,藝術手法上打破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形象、機械重復的戲劇動作和枯燥乏味的語言表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
魔幻現實主義:是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發端于20世紀30~40年代,到60年代成為拉美小說的主潮,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家大多具有強烈的使命感,他們在創作中表現拉美人民苦難的歷史,探索民族的出路和未來。在藝術上,通過帶有原始色彩的魔幻般的知覺感受、通過不同的文化觀念折射現實,經常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如幻
覺、夢境甚至鬼魂等形象表現生活現實。
黑色幽默: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小說流派中成就卓然,最有影響的一支,在思想上受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影響。“黑色幽默”小說善于使用喜劇形式表現悲劇內容,其主要特征是揭示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悲慘景象,卻由于人物本身的邊緣或局外人的姿態而絲毫沒有悲劇感,使人哭笑不得。
新小說派: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法國,60年代董聲西歐、美國、日本及東歐的文學流派。其出現以羅伯格里耶1953年發表的小說《橡皮》為標志,新小說派屏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段,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這個反對小說創作傾向的流派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